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
|
||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湛江吴川城东中学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培养 初中生 学习 历史 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全神贯注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那他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领导和家长把历史课看做“ 副科”,不加重视;加上历史课中有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等需要记忆,因此有不少初中学生觉得历史难学,从而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作为历史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有好的学科成绩,又要使其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通过多年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认为应在“趣”和“思”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创设“趣”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奇有趣的环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环境。 1、巧妙导入新课,以“趣”吸引学生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 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 ”、戏剧的“ 序幕”起着集中注意力、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人情境、切入主题等重要作用。因此,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或者创设情境激起想象 ;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艺术性的导入可以在文化史部分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在讲到宋元明清文化时,可以尝试着以故事性的方式导入:“ 我们都知道明朝航海家郑和,他在长达 30年的时间里率领船队到达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次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后,突遇暴风雨而迷失方向,在惊慌失措时,郑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样东西看了看,然后吩咐舵手向左前进。请问,郑和看到的是什么东西?”由此,用这种探究方式,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可能学生答案是多元化的,教师就可趁势引入:“ 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就把课本打开,我们看看郑和究竟拿出了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方式创设悬念,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即兴发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大部分初中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历史课也可以采用歌曲导入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新颖又容易吸引学生。例如:讲授“ 赤壁之战”时,可通过播放电视剧《 三国演义》主题歌的形式来导入。伴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浑歌声,介绍“ 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同样,在讲授“红军长征”这节内容时,通过播放《 十送红军》这首歌来导人。歌曲很有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音乐导入关键是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而且要好听好唱,这样不仅给看似枯燥的课堂增加亮色,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哼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老师精心准备,是可以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情境的。 2、教学方法多变,以“趣”抓住学生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自己唱独角戏,无论语言多么生动、精彩,分析多么深刻、精辟,也未必是很理想的历史课。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再有兴趣,也未免有点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一堂精彩成功的历史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来“ 抓”住学生。 (1)打比方。例如: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租佃制”、“佃户”等名称是非常陌生的,特别是不与农村与农业接触的城市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拿出租房子、交纳房租作比喻来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可以把当前的房地产热和古代的土地兼并联系起来,以古喻今,将古今联系起来,达到借鉴的目的。 (2)营气氛。历史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诙谐的语言、适当的动作,营造一种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听历史教师的课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期盼, 学生对历史学习自然就有兴趣了。 (3)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其深入其中去体会。例如:人身依附 关系问题也是学生的一个理解难点。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位学生扮做东汉田庄中的农民,另一位扮作明清时代的佃农,双方各自讲述一下自己的状况(地位、权利、义务等),比较之下再来看人身依附关系紧与松、积极性的高与低、租佃制的广与窄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4)歌谣式教学。例如春秋战国的纷争,我们就可以用下面两首歌谣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营造轻松融洽、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才能抓住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创设“思”的环境 历史课教学,教师要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创设一种“思”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辩论问题,以“思”激发学生。问题越辩越清楚,这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赶进度,不敢拿出时间来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争论,向教师提问题。有的教师甚至因为怕麻烦根本就不愿意这样做。课程紧,时间少,确实不能经常这样做,但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偶尔为之,对于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有帮助的。因此,可以在历史课中安排学生就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学到范缜的《 神灭论 》时,就可让学生分组辩论“农村中迷信现象严重,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神?”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再派代表展开辩论。有学生说:“我爷爷说人死了会留下灵魂,还会转化为鬼神的。”有学生就反驳:“有谁见过鬼神呢?都是以讹传讹……”学生各自举证,辩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人死了以后,肉体会逐渐腐烂成为泥土;人的精神也会灭失,人的精神和形体是不可分离的……”通过辩论,学生们在兴趣盎然中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学生自己动手,以“思”带动实践。历史课不是知识的灌输课,它同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翻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以“摸球游戏”为例。方法是在讲台上放一个小纸箱,里面有几个乒乓球,球上写着“讲故事”“唱歌”“提问”“表演”等游戏字样,然后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主持,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摸球。各组按学生代表摸到的内容来准备相应的活动,所有这些游戏活动都要求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比如“讲故事”,就要求补充课本以外的相关故事内容,一个好的故事往往需要从很多报纸、杂志和图书中才能搜集到。最后由老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小结。这样的游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比教师直接讲效果要好得多,通过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与积极性。 4、挖掘现实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以古“思”今。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可联系陈水扁等人鼓吹台湾独立,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总之,使历史课堂富有情趣是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情趣课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智慧心理学》洪宝林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何成刚等著《历史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
版权所有©吴川市城东中学 地址:广东省吴川市大山江街道城东中学 电话:0759-5232105 邮箱:wcscdzx@163.com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