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单项能力训练 |
||
|
||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单项能力训练 吴川市城东中学 郭日夏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其重要,因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重很大(差不多一半的分数),可以说,要想学好(或考好)语文,就非得写好作文。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经济年代,写作已成为职场中人生存的必需技能——工作简历、工作计划(总结)、汇报材料、调查报告、申请书、论文、策划,不一而足。 然而,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众多师生为作文的教与学而伤脑筋。作文教学,没有现成教材,全凭教师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借鉴、总结。不同的教师,教授方式不同,学生很难得到系统性、承传性的训练,换了教师,便换了教法,朝行夕改,很难形成成熟的作文能力。纵观小学至初中的语文教材,作文教学虽有不同的要求,但没有提出一套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完善的训练方式方法,让教师教起来有规可循。教师的教学因人而异,随意性大,学生学起来没有连贯性,学生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作文能力。 本人从教语文多年,对作文教学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初中作文教学不应缺失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 首先,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各项写作技能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良好综合写作能力的产物。然而,综合写作能力并非自然生成,需要有各种单项能力(如语言表达、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的整合。可以说,没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从平时的作文辅导课看,教师很多时候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辅导得细致,但往往吃力不讨好,学生写出的文章还是未能如老师所愿。究其原因,教师所辅导的这些内容,学生未经训练,未能形成这些单项作文能力。与其花这么多的时间去作达不到的作文辅导,倒不如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作一些单项作文能力的训练。因此,本人认为,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单项能力的训练为主,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形成虽不是简单的由分到总的渐进过程,但一旦具备了较为娴熟的各种单项作文能力,综合能力的形成便水到渠成。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去实现。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径,但问题是,学生能拿得出这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吗?在我的学生群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在学习上阅读文学作品占据了太多时间,其他各科的学习却表现欠佳。再说,学生的写作能力虽会因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的生成,但于写作而言,这毕竟不是一种自觉行为,效果也许会事倍功半。而单项能力的训练,应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训练,虽因教师而异,但有章可循,其效果会得到保证。下面就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谈谈本人对作文单项能力训练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语言能力 爱默生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能力其实是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语言训练应放在首位,并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教学并不少见,如组词、造句、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等,但较少有针对性的作文语言专项训练,如语言的简练、得体、连贯,语言的准确、生动,修辞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语言训练,在教师教学(作文教学)计划中难觅踪影。语言能力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平时的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不能忽略这一项训练。 二、观察能力 眼睛是心灵之窗。人要获得对事物乃至社会的感性认识,深入到位的观察是唯一途径。“文学教育追求的规律应该是感知——感动——感悟——自塑,其中,感动是核心”,没有细致到位的观察,就不可能有感知和感动。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功夫在课外,更多的应是由学生自我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作一定的训练指导。 1、训练课上,可请一位学生上堂当模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该同学的体貌特征,让学生当堂完成人物肖像作文。教师通过批阅比较学生作文,发现学生观察上的不足,予以适当指导。 2、让学生课后观察某一特定对象。如街边的乞食者、自己的老师,以小作文或周记的方式训练写作,把人物的特征(个性和共性)表现出现,要能反映出乞食者、老师的职业特点。 以上是训练学生观察及写作能力的两种基本方式,当然,培养观察能力不只限于这些活动,学生可随时把握时机,自我训练。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按本人的理解,应该是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所用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表现文章主题的最理想效果。表现手法很多,诸如想象、联想、象征、对比、某些辞格(比喻、拟人、夸张等),没有一定的训练,要让初中学生熟练的运用这些手法,似乎不大现实。这些表现手法在课本范文中经常使用到,因此,教师可运用仿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如对比手法,它如何能表现主题思想?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和《变色龙》是这类手法的典范文章。教师通过对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的解析,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矛盾的变化表现了人物丑恶的嘴脸和污浊的灵魂,而这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习气,这正是主题的所在。学生理解了这种表现手法后,教师可以采用先说后写的方式进行训练,则先让学生举出一些对比性的生活事例,探究其蕴涵的主题。理解主题后,则可拾笔进行写作训练,经过多次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技能便水到渠成。 再如拟人表现手法,学生一时很难理解这是一种表现手法,因为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定势思维。我们可以结合课本范文去理解并进行仿写。如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郑愁予的诗《雨说》,整首诗歌正是通过把雨定位为爱的使者,与小朋友们温声细语的说一番话(雨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亲切关怀和美好祝愿这一主题,因此,拟人手法在本诗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体现在具体的诗句上),它还是表现本诗主题思想的一种绝佳的表现手法。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在小学的课本中经常出现,如《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只是限于孩子们的认识能力,我们不好说罢了。明白了拟人表现手法,我们便可以作仿写训练。在教学中,我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动物或静物的视角来表现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我指导学生写《树的守望》一文,通过村中一棵老榕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雨及所见所闻,展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文章主题其实并不新颖,但由于采用了拟人这种表现手法,表现角度新颖,文章写得深刻且清新,在“圣陶杯”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得固然有理,但这应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而我们更多的是凡夫俗子,要学好写文章,还须下不少功夫去训练。而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写作能力,就一般人而言,这并非天成,亦非妙手偶得,在本人看来,最好是经过作文单项能力的良好训练。 |
版权所有©吴川市城东中学 地址:广东省吴川市大山江街道城东中学 电话:0759-5232105 邮箱:wcscdzx@163.com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