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
||
|
||
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 城东中学 梁淑容 课堂提问是架设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桥梁,是连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的纽带,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与学生思维火花有效碰撞的支点。课堂提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门巧妙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之有道,则意趣横生;导之无道,则索然无味。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呢?这是值得一线教师不懈探索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拾缀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我感受良多,撰文如下,与同行共磋。 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少弊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问题信手拈来、随口就问,学生应接不暇。有的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错失了提问的契机,出现了提问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提问缺乏新颖性 。如上面的提问方式不仅没有重点,而且就一个版本,何以吸引学生?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让学生日久生厌。不求异求新,学生怎么买你的帐?初中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勇于开拓,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已无法适合其口味,要做好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已不能墨守成规,老是游离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必将桎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提问急于求成。课堂上我总是担心耽误时间,学生一下子答不上 , 我就迫不及待说出答案,往往容不得学生思考,这等于自问自答,唱独角戏,完了学生还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问失去了意义,一味让学生记答案,只问结果不问过程。课堂教学又打回原形,依然走不出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怪圈。 4、提问对象集中。课堂上,常见这么一种现象:几个尖子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多数学生只有听的份,老师也无暇光顾他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顾面对优生,忽略了差生,每节课都是几个优生在配合,在支撑场面,差生成了陪衬,长此以往,大大挫伤了差生的积极性。 5、评价不及时。有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作出及时的评价就转入下一个环节,好的没有进行表扬,差的没有分析原因。教师的不置可否,给学生一脸茫然:我答得怎样呢?学上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渴望真实的评价,渴望得到肯定,渴望得到尊重。一旦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就会令其求知欲大打折扣,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影响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别让以上种种弊端滞碍我们的课堂教学,束缚新时期语文教师教学改革中的步伐。这些年来,我努力去改变,寻找蹊径,最终明白:实践出真知。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观看优秀课例光碟,博采众家之长以补己之短,同时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我终于领悟到课堂提问也别有一番洞天!教无定法,要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着重做到如下几点: 1、提问要实际。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找出能诱发他们兴趣的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2、提问要“精”。问题一多,学生的回答也不假思索,也不觉新鲜,整个课堂虽是“处处闻啼鸟”,却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学生难以透过语言文字窥视其思想,领悟其精髓。 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会出“于勒的地位在变,菲利浦夫妇的态度也在变,不变的是那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的意蕴?有位老师设计这样的提问:浏览课文,找出“我”一家对于勒叔叔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像一滴水落进油锅中,立即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花花公子”、“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贼”、“讨饭的”、“小子”、“老流氓”、“家伙”……接着问:“从不同的称呼看出于勒的哪些变化?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很从容的回答了这些问题,窥视了人物的思想本质。进而引导学生体悟到其中的深刻主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问题的“精”,在于它的“精心”与“精致”,在于它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于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超越。也许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会有很多,但一定要撷精取粹。问题不在数量上的“多”,不在使课堂多么“时尚”与好看,而应在质量上“精”起来,在追求语文课堂的平实与本真中使气氛活跃起来。 3、提问要有目标。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中有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按一般的教学思路都是要求学生以约瑟芬的口吻进行复述,而这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以不同身份的人物复述课文,一、以第一人称复述,用约瑟芬的口吻;二、以第一人称复述,用菲利浦的口吻;三、以第三人称复述,用旁观者的口吻,文中的人物以“他”相称。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的浏览课文,小组合作,讨论着、酝酿着,为复述作准备。同时教师的引导触拨着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与文本共舞,学生口语化的复述富有感染力,连听课的老师都陶醉其中,这个问题的设计巧妙之至!简直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不同人称来复述,学生感觉新鲜,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其内在的学习潜能,学生的复述一环扣一环,给人惊喜连连。同时令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情节,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再则,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此乃一举多得。 4、提问要适时。讲授一篇文章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真正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鉴赏,教师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也需要“该出手时才出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愤”“悱”之境的时候,即还未“心求远而未得之意”,或“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时,为什么要急着启发他呢?学生未迷途就先指路,也会导致他们思维的依赖。待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时,则是教师提问的契机。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写自己对百草园的印象时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就此设问:“似乎”表示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不是矛盾吗?此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探究,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对这两个词作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理解:“似乎”是因年代久远,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别无他物,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用外人的眼光看,百草园断然没有什么动人之处,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荒园,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儿童的意趣所在,欢乐所在,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在内容的矛盾处提问,可谓匠心独运,用心良苦,不是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品析词语,明白作者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5、课堂评价要及时、恰当。正确的回答乃至有创见的回答,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当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许:“你的回答很有深度!”“你的见解独到!”特别是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初次大胆的发言:“你真棒!”“你的回答真不赖,加油!”差生答对了,即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也要鼓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你听课很认真!”“你真会思考!”及时、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不再雾里看花。多加赞扬,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思维将越来越活跃,充满自信,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记现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解,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又需有自知之明,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学生答得不好,是教师的提问设计得不好,需要的是相机改进提问,不是责怪学生。教师只有本着务实进取的态度去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语文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 |
版权所有©吴川市城东中学 地址:广东省吴川市大山江街道城东中学 电话:0759-5232105 邮箱:wcscdzx@163.com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