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引导教育与教师的创新 |
||
|
||
中学语文引导教育与教师的创新 吴川市城东中学 谭耀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便是这个道理。能够授之以渔,我想这是教学水平的一个高境界的体现。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与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好学习语文的方法呢?我认为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从教师方面入手 1、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从学生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阵地转化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乐园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 首先,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置身课文,成为文中的角色。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运动,让学生当好主体角色,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请学生上台一边背诵课文一边表演词中人的神情举止,并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表演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表现出作者因内心矛盾表现出消极的神情,在表演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神情,在表演到下阙“不应有恨”“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表现出解脱的神情。几个小组表演结束后,进行评比,最终评出最好的。接着就是让表演最好的学生向全班学生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神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就在表演和举手补充发言中很快乐的掌握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至于课文内容的把握更是水到渠成了。也就是说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我改变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做法。而是转换角色,由老师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乐趣,使演员积极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使得学生思维积极运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2、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所以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惯用的灌输式和强制式教学,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 其次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趣,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教学一般被认为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缺乏情趣。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找文中重点词语比赛、找文中说明方法比赛、小组讨论举玄奘和孟奇的例子的作用并抢答、小组讨论文中写到的沙漠现象怎么解释。整个课堂活动气氛活跃,学生激情很高。学生最终在自己的回答得到肯定后,心情很激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学生知道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其实并不是不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采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很轻松,省下了不少口舌,而且完全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捕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记忆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知识是老师教不尽的,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最终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所以,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而且应该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老师驾驭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考虑的因素。人们常说“学无止境”,作为老师的我更认为“教无止境”。教学艺术探索空间的广阔无垠,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探索教学的永远鞭策。同时,这种鞭策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展开想象的翅膀,流连忘返。 2008.10 |
版权所有©吴川市城东中学 地址:广东省吴川市大山江街道城东中学 电话:0759-5232105 邮箱:wcscdzx@163.com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